WMO公报显示在科学推动下臭氧层在成功恢复

这份《WMO臭氧公报》称,2024年观测到的低臭氧消耗水平部分源于驱动年度波动的自然大气因素,但其长期积极趋势反映了国际协同行动的成功。
《WMO臭氧公报》的发布正值9月16日世界臭氧日和《维也纳公约》通过40周年。该公约认识到了平流层臭氧消耗是一个全球性问题,并为动员臭氧研究、系统观测和科学评估方面的国际合作提供了框架。
“四十年前,各国齐心协力,在科学指引下团结行动,迈出了保护臭氧层的第一步,”联合国秘书长安东尼奥·古特雷斯说。
“《维也纳公约》及其《蒙特利尔议定书》已成为成功多边合作的里程碑。今天,臭氧层正在愈合。这一成就提醒我们,正视科学警告,各国就能进步,”他说。
迄今为止,《蒙特利尔议定书》已促使99%以上用于制冷、空调、消防泡沫甚至发胶的受控臭氧消耗物质的生产和消费被逐步淘汰。由此,臭氧层有望在本世纪中叶恢复到1980年代的水平,从而显著降低因过度紫外线暴露而导致皮肤癌、白内障和生态系统破坏的风险。
“世界臭氧日的主题是‘从科学到全球行动’。它与WMO 75周年的口号‘科学促行动’高度契合,这并非巧合,”WMO秘书长席列斯特∙绍罗说。
“WMO对臭氧层的科学研究已持续数十年。它以信任、国际合作和免费数据交换的承诺为基础 — 这些正是这个全球最成功环境协议的基石,”她说。
可持续发展目标
《WMO臭氧公报》是WMO全球大气监视网计划发布的系列产品之一,旨在为决策提供信息。
早在1975年,科学家们就率先敲响了警钟,当时WMO发表的一份声明称:
“人类活动及其可能引发的某些地球物理后果导致了臭氧层变化。”
“尽管《蒙特利尔议定书》在随后的几十年里取得了巨大成功,但这项工作尚未完成,全球仍亟需继续对平流层臭氧和消耗臭氧物质及其替代品进行细致、系统监测,”WMO臭氧与太阳紫外线辐射科学咨询组组长马特·塔利(Matt Tully)说。
他指出,保护臭氧层,从而保护人类、环境和农业健康,使朝着多个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大步迈进成为可能,这些目标包括SDG 3(良好健康与福祉)、SDG 13(气候行动)、SDG 2(零饥饿)和SDG 15(陆地生物)。
2024年臭氧层

根据这份WMO公报,全球大部分地区的平流层臭氧总覆盖率比往年更高。
2024年,南极臭氧洞(每年春天出现在南极上空)的深度低于1990-2020年平均水平,9月29日的最大臭氧质量赤字(OMD)为4610万吨,小于2020年至2023年间相对较大的空洞。
它的出现相对较慢,整个9月份均观测到了臭氧消耗延迟,达到最大赤字后出现了相对较快恢复。
“这种持续的较晚出现现象已被认定为是南极臭氧洞初步恢复的有力迹象,”公报称。
监测的重要性
为支持《蒙特利尔议定书》,WMO牵头的科学界制定并实施了臭氧和紫外线(UV)监测网指导原则。这些原则旨在确保广泛观测覆盖,明确运行、数据处理与校准标准,构建科学家相聚、交流知识、接受培训、探索合作机会的网络。
这种方法业已证明对于促进有效、政策相关观测极具价值,也是《蒙特利尔议定书》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公报》中一篇探讨测量工具和比对活动的文章称。
《基加利修正案》
《公报》中另一篇文章追溯了《维也纳公约》和《蒙特利尔议定书》以及随后的2016年《基加利修正案》的起源和进展,该修正案旨在约束签署方减少氢氟碳化物这类曾作为臭氧消耗物质替代品的强效温室气体。
该修正案迄今已获得164个缔约方批准,正在按照既定时间表推进逐步削减,预计到本世纪末可使全球升温幅度减少0.5°C。
科学评估专家组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WMO联合发起了四年一度的臭氧消耗科学评估,以汇集并评估现有最佳科学知识。
根据2022年的最新评估,若维持现行政策,预计南极地区到2066年左右、北极地区则到2045年、世界其他地区到2040年,臭氧层将恢复到(臭氧洞出现之前的)1980年水平。下一次评估将于2026年进行。
欲了解更多信息,请联系:
- Clare Nullis WMO 媒体官员 cnullis@wmo.int +41 79 709 13 97
- WMO Strategic Communication Office Media Contact media@wmo.int